伏天雖過,多地高溫仍“賴著不走”。人們躲熱的模樣,倒催出熱鬧的“清涼經濟”——防空洞變納涼樂園、寵物冰墊賣脫銷、浙江冰品、福建空調成了海外“降溫密碼”。這波“熱”起來的生意,表面是高溫應激,實則是場“溫度感知”的經濟大考。
高溫像一面鏡子,照見了民生需求的千姿百態(tài)。當浙江嘉興的防空洞飄起童聲笑語,四川達州的洞穴里騰起火鍋香氣,曾經的“戰(zhàn)時屏障”正變身“民生暖巢”;當年輕人點著半成品果切刷手機,養(yǎng)寵人給毛孩子備上自動制冷窩,宅家消暑和“它經濟”的火爆,哪一樣不是把“怕熱”的小心思摸了個透?最妙的是出口數(shù)據(jù)——浙江的冰品、福建的空調在海外賣得火熱,原來“中國制造”早把“中國式清涼”變成了世界通用的“降溫密碼”。這些場景里,沒有生硬的“推銷”,只有精準的“對接”;沒有一窩蜂的“復制”,只有差異化的“破題”。
可熱鬧背后,也有隱憂。有的地方把“清涼經濟”簡單等同于“賣冰棍、開空調”,跟風建幾個網紅打卡點,結果游客拍兩張照就走,留不下消費也留不下口碑;有的商家盯著“熱產品”卻丟了“暖服務”,賣寵物冰墊的不懂貓狗習性,做防空洞納涼的忽視安全細節(jié),最后熱鬧一陣就涼。這就像煮餃子——水開了下餃子容易,但要煮出“筋道”,得掌握火候、調好餡料。真正的清涼經濟,從來不是“蹭熱度”的一錘子買賣,而是“知冷暖”的長期主義。
那怎么把“涼資源”真正變成“熱錢流”?關鍵要練好“感知力”和“智慧力”這兩門功夫。所謂感知力,是把“熱需求”讀成“熱信號”。上海有商場把頂樓改造成“星空泳池”,既利用了閑置空間,又滿足了年輕人拍照打卡的需求;長沙有社區(qū)在公交站旁設“愛心冰柜”,免費提供冷飲,收獲的不只是點贊,更是居民的歸屬感。需求不在文件里,在大媽的蒲扇下,在孩子的汗?jié)窈蟊抽g,在寵物的吐舌喘息里。所謂智慧力,是把“冷資源”做成“冷藝術”。成都的“竹林書齋”用天然竹材降溫,既環(huán)保又有文化味;蘇州的“水巷茶寮”借河風納涼,讓傳統(tǒng)建筑煥發(fā)新生。當技術不再是冰冷的參數(shù),當資源不再是沉睡的資產,清涼經濟才能從“物理降溫”升維到“心理治愈”。
這波“清涼經濟”是面時代棱鏡,照見中國經濟的韌性——既能快速響應短期需求,又能持續(xù)深耕供給質量;它也照見了民生改善的溫度——從“有沒有”到“好不好”,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,正推動著產業(yè)不斷升級。就像老話講的“夏有三伏,人有巧思”,當每個納涼的角落都藏著巧思,每份清涼的需求都被認真回應,這樣的經濟熱潮,才能真正浸潤人心,涼得長久,熱得有料。
最好的清涼,從來不是空調吹出的冷風,而是被人理解的溫暖;最火的生意,從來不是跟風追上的熱點,而是用心熬出的經典。這個夏天,我們不僅在對抗高溫,更在用“清涼經濟”書寫一個答案:如何讓發(fā)展熱度,落進民生溫度里。
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特此說明。